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六大病根丨焦点网谈

2024-01-05 21:03:58      【字号

“防止强制使用”“防止过度留痕”“防止滥用排名”“防止多头填报”……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的广泛关注。

微信群响个不停,APP打卡不停,网络任务接收回复上传不停,“指尖便利”异化成“指尖负担”,基层干部苦这种不良风气久矣。

实干干部被束缚成“网络干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问题出在“指尖”,表象在于“形式主义”,深挖根源,至少有六个病根。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六大病根丨焦点网谈图源:视觉中国

病根一:政绩观错位

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其实答案很明确,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正确政绩,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真正树立政绩。

为政之道,崇实戒虚。而有个别党员干部,片面追求“领导注意”,忽略甚至不在乎“基层满意”“群众满意”,所以层层加码,搞唯点击量点赞量论那一套。

比如,开发一个APP、开通一个政务账号、发布一篇内容,在层层强制“魔力”加持下,在短短时间破千破万,便成了运营成功展示风采的最佳例证。

乐做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工作是政绩观错位的表现,说到底,是迷信“短平快”的显绩最有效力,胜过“利长远”的潜绩,于是在急功近利中走向简单粗暴的形式主义。

病根二:责任心缺失

责任心是一切工作之本,能不能时刻保持责任心,能不能在平凡琐碎的日常任务中认真负责,是很考验人的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比如,个别机关干部把微信群当作“中军帐”,只顾一个个号令发出,不到一线看“地形”。只管是否收到,是否报送,至于工作数据是否真实,问题反映是否准确,都统统置于一旁。面对这样的情况,基层有时就会以线上的“收到”代替实际的“做到”。是你先脱离了基层,就别怪基层应付了你。

文件转发了不等于工作落实了,APP里各项数据上去了,不代表基层干部与群众就满意了。责任心折射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作风上,微信群等平台笼统的一刀切,切掉的就是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尊重具体细节的责任心、求真心。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六大病根丨焦点网谈新形式主义 图源:新华社

病根三:为创新而“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了时髦的名词,也是发展数字政务、加强智慧政府建设的大势所趋。

在现实中,很多“政府公开网站”“便民e家”“大数据+监督”“码上办”等政务服务,使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不跑腿,得到了海量点赞,这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大礼包”,也是基层干部提升服务效率的“神器”,我们当然欢迎。

我们反对的,是那些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为了创新而创新,只图有就行,不管用,更不管维护,那些实用性不强的平台应用,实际上是为“装点门面”而生。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创新应该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网络应用是好东西,但没有必要层层建、家家建,那些从开始的强制推广下载,到后来的无人问津,成了“落灰”的空壳,这本质并不是创新,而是一种盲目跟风。

病根四:部门之间存在壁垒

纸质时代,很多数据和情况存在部门之间的壁垒,这是客观存在的。但互联网的诞生,本身就具备整合、容纳、高效等技术优势,但有一些网络平台并未很好地利用这个优势,仍然还是存在着很多孤立的岛屿,缺乏整体的统筹与兼容。

有上级平台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持续做大做强优质平台品牌,整合兼并各种“低小散”应用程序,让数量降下来,质量强起来,效率提上来。

此次中央网信办出台《意见》,也明确规定,加强统一规划,加强立项审核,突出便捷集约,“对于功能相近、重复的政务应用程序,要进行整合迁移,防止同质化。”

打破数据壁垒,摆脱“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花八门又各自为政的乱象,最大限度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多头填报、应接不暇问题也必然能得到有效治理。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六大病根丨焦点网谈“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亟待整治 图源:上观新闻

病根五:考核虚化走过场

不合理不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指标,是催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上级机关为了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性,就将个别政务APP作为了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挥棒”。

比如,某些APP一味追求数据,以上传数据多当作任务完成多的惟一标尺,结果捡一个烟头也是一个任务,化解一项群众矛盾也是一个任务,即便量化积分数值不同,但这种量化真的符合基层实际吗?

本来是为了有效激励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却因考核标准不科学不合理而适得其反,成了吐槽与负担,背离了规则初衷。

考核看表象,对象玩虚活,最后被糊弄的只有工作,只有群众。考核既要用望远镜,更要用显微镜,既要参考客观的网络数据,更要去看现实的具体表现。

病根六:不信任的过度留痕

距离群众最近的是基层,任务最繁重的是基层,最应该被关怀帮助、投入力量的是基层。

为了防止基层不作为,监督管理、考核问责力度在不断加强,但应该以什么证明“我干了”,这值得思考与探索。

一摞摞拍照,能证明在岗,但能证明尽职吗?一条条阅读,能证明看过,但能证明学懂吗?一次次转发,能证明分享,但能证明认可吗?若工作时间被困在“指尖上”,那可能就真成了“轰轰烈烈走过场”,若工作精力被陷于“留痕上”,那可能就真成了“干得好不如晒得好”。

基层干部的汗水应该挥洒到服务群众中,上级机关的关注也应该倾注到群众满意上。多为基层减负与松绑,让基层干部可以更多地将无用的“指尖”精力,转换向走遍广阔乡村的有力“脚板”。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六大病根丨焦点网谈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图源:新华社

出台《意见》非常及时且意义重大,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建立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机制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数字政务管理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但真正落实起来,需要下大力气,任重而道远。

要压实责任形成合力。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确定主体责任,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崇尚实干担当的风气导向。网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要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对新演变新苗头问题及时发现与治理。

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形式主义问题是顽瘴痼疾,“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要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放到反对不良作风的大视野下去化解。《意见》也表示,将用1到2年时间,建立机制,有效解决,用3到5年时间,健全完善机制,防止反弹回潮和隐形变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相信专注与时间的力量。

要从我做起自我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并不遥远,也不仅限于各政府部门,在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在网络上,我们身在其中,无法置身事外,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有时也是推动者。所以,要对自身潜藏的形式主义倾向保持警惕,凡事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共同从思想上、行为上去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从而让我们每个人更清清爽爽,脚踏实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