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坊巷故事 >> 正文

坊巷辉映古今 赓续千年文脉

2021-07-21 11:21:16   来源:海峡都市报    【字号

作为“八闽雄都、神州名府”,福州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遗存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而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内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全国唯一保存的坊巷布局街道,被称作中国都市中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而这里还有着“近代名人聚集地”、“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等美誉。

7月19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世界遗产大会嘉宾走进福州三坊七巷,在这个“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坊巷里,探寻福州22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精髓。

坊巷辉映古今 赓续千年文脉

水榭戏台

古今辉映 “福州经验”获赞

2006年,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一起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人杰地灵,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对中国近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之说。

“福州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保护非常值得北方城市借鉴。”大连市长海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冷孝宇感叹,他是学建筑学的,对福州的三坊七巷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来福州的第一站,就到三坊七巷参观。

“福州在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上,做出了‘福州经验’,而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冷孝宇说,如此大规模的坊巷及古建筑群能够在城市中心保存如此完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向左元也表示,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通过三坊七巷,可以了解整个福州城市发展历史,“以前对福州的了解不是很多,此次世遗大会在福州召开,有幸来到三坊七巷,了解到福州的文化遗存和名人如此之多,觉得十分惊喜,也很值得学习”。

坊巷辉映古今 赓续千年文脉

三坊七巷游人如织

古为今用 古厝迎来新气象

三坊七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记者从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三坊七巷古建筑群作为全省4个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之一,于2020年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可以说,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成功入选,离不开修复技艺和活化利用。

位于三坊七巷的福州台湾会馆为清末专供台湾士子到省城福州参加乡试,进京参加会试时的栖息之所。1883年,由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刘璈在现鼓楼区中山路原贡院附近倡建。2018年,福州市择址三坊七巷黄巷51号和麒麟弄3号复建,2020年11月1日建成。自建成以来,已接待两岸同胞超5万人。

福州台湾会馆的修复和活化利用,是整个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一个缩影。福州市古厝集团相关人士介绍,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积累了成熟的经验,还接受吸纳新兴文化潮流和展示技术。其中,坊巷内的严复故居、林聪彝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以展示闽都特色文化为着力点,在水榭戏台、小黄楼引入闽剧、评话、伬唱等地方戏曲,实行常态化演出。同时,还吸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传统艺术入驻街区,“米家船”裱褙店、“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陆续回归,还原了部分古建筑原有功能。

坊巷辉映古今 赓续千年文脉

在小黄楼,嘉宾团受邀一起制作茉莉香囊

博古通今 社区博物馆“吸粉”

除了在运营管理方面进行活化,三坊七巷在吸引本地居民共同参与街区活化方面,同样有“妙招”。2010年底,三坊七巷正式启动社区博物馆建设,全方位展示三坊七巷历史渊源、传统建筑和园林、民间文物、民俗文化、传统手工业及居民生活习性等,更好地集中发挥街区内古建筑功能,让社区活起来,在日常活动和居民互动中不断“吸粉”。

据悉,作为国家首批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的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由1个中心展馆、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组成。目前已初具规模,以开放展览的形式展示了三坊七巷文化特色。各馆在尽可能延续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还举办各类活动,以还原三坊七巷历史风俗为重点,结合福州的各个民俗节日,举办元宵灯会、七夕乞巧、中秋摆塔、拜月等各种特色民俗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活动常态化。

福州市古厝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三坊七巷街区还引进如中元艺术(传统雕刻与古典家具展示)、御驾文儒(汽车文化展览展示)、商印展示馆(印章文化展览展示)等优质商业、文化业态,以及麒麟书局(复合型书吧)、油纸伞及剪纸展示馆、国潮金鱼馆等创新文化经济业态,逐步提高传统技艺文化与非物质遗产传承引入比重。目前,已成功引入各类非遗及重要文化业态项目24个,保存福州历史文化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