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坊巷故事 >> 正文

开学季,走进福州台湾会馆

2021-09-17 08:58:33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开学季,走进福州台湾会馆

福州台湾会馆内部一角本报记者 全幸雅 摄

开学季,走进福州台湾会馆

台湾学子就学图(北京市台联提供)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素有“闽台渊源彰显地”美誉,分布着几十处涉台文物古迹,其中,黄巷更是其核心区。9月开学季来临,黄巷内古色古香的福州台湾会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承载着两岸割舍不断的文脉亲缘。

叩开木制大门,会馆负责人蔡华笑盈盈地迎接记者。绕过“蟾宫折桂”“鱼跃龙门”式样的铜雕插屏,跨过象征着“两岸一家亲”的“连心桥”,中堂上方“为国求贤”四个烫金大字赫然在目。

老宅形制古朴,中堂四幅电子动态图则体现了现代科技的魔力。它们生动再现了古代士子“下榻会馆”“以文会友”“挑灯夜读”“赴考应试”等情景。

“中国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余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设府,隶属福建,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台湾士子开始来省城福州参加乡试。”蔡华介绍说,为避开台风季节,他们三四月就要来福州,直到农历九月十五放榜后才返台。其间或赁屋而居,或寓居亲友,很不方便。

1883年,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刘璈筹得白银15000两,在福州贡院(今鼓楼区中山路中山堂一带)附近购建台南、台北两郡试馆,可住300多人,后又筹款在北京购建台湾会馆。

时光荏苒,世事沧桑,两郡试馆原址已坍塌不存。2018年,福州台湾会馆复建,择址于福州三坊七巷黄巷51号,建筑总面积1611平方米。馆内设历史主题展区、当代专题展区、交流活动区、配套功能区等四个区域,通过各方捐赠的史料文物,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闽台科举制度的渊源、两岸民众交流交往的历史得以生动再现。

“会馆的复建,让人进一步了解在文化、教育上,大陆与台湾、福建与台湾、福州与台湾密切到什么程度。”福州台湾会馆复建项目专家组负责人卢美松说。

走进中堂右侧的厢房,记者的目光立刻被屋顶金光闪闪的皇榜所吸引。“这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殿试的进士榜单,上面清楚记录了当年三甲第118名是台湾学子杨士芳。他被殿试钦点浙江省即用知县,加同知五品官衔,比通常情况下状元、榜眼授予的官衔还要高。”蔡华介绍说,“在台湾考生首次来榕参加乡试时,清廷就规定为台湾生员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这意味着只要有台湾生员参加乡试,就保证有人能中举人。”

据闽南师范大学编撰的《台湾通史》记载,随着清代朝廷对台湾的重视,到咸丰八年(1858年),台湾乡试额中举人7名。

“卖藕小娃犹认得,笑余三度到城。”品读着墙上的诗句,来此参观的许沛女士百感交集。原来这句诗便出自其曾祖父许南英。许沛告诉记者,曾祖父来自台南,曾三次跨海参加乡试,1885年,当他第三次来到福州时,对当地风土人情已十分熟悉,连卖藕小娃都认识他了。许沛从小便常听家中长辈讲述曾祖父跨越“黑水沟”考取进士的励志故事,对于曾祖父到大陆来应试的第一站福州台湾会馆,她倍感亲切。

同样对这里感到亲切的还有阳光学院的台籍教师黄柏钦。今年4月,福州“台湾教师医师之家”在福州台湾会馆揭牌成立,黄柏钦时常探访这座宅院,参加各种交流活动。节假日里,他还会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寻访文物古迹,一起追溯那段台湾学子跨海赴考的日子。“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闽台科举考试的渊源,是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最好见证。”

日前,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来福州交流参访。专程到福州台湾会馆参观,并制作了视频节目《智贤在福州:福州台湾会馆》。徜徉于花木扶疏的庭院里,遍览珍贵的古迹文物,黄智贤感慨地说:“台湾会馆清楚证明了台湾跟大陆的渊源关系,这是‘台独’分子不敢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