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文明风尚 >> 正文

这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吕云娥和黄思林

2021-11-10 11:47:37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这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吕云娥(左)为社区居民义诊。本报记者 吴晖摄

吕云娥:为人民服务永不止步

“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倍感鼓舞,也深感惭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牢记初心,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永不止步!”6日,荣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吕云娥谈及此项殊荣,难掩激动之情又不失冷静。

今年87岁的吕云娥是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居民,1994年从医务岗位退休后,主动加入军门社区志愿服务队,成为社区老医生义诊服务队队长。27年来,她坚持为社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接诊数万人次,累计时长超1.2万小时,并为困难邻里提供助学助困服务。

1950年,吕云娥就读于福清私立惠乐生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主动报名随部队奔赴东北,救治从前线回国的伤病员。战士们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她,“救人”成为她心里最坚定的信念。转业后,吕云娥被分配到福清市医院工作,她多次参加巡回医疗,为农村患者义诊、垫付医疗费用。

退休后,吕云娥在社区开创更广阔的公益天地。她背起药箱穿梭于街巷,27年坚持为居民义诊、扶贫助困,是居民身边的“爱心奶奶”,也是“行走的健康档案”。除了每周定期前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吕云娥还为困难群众开展上门问诊,经常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患者购买药品和营养品。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她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了然于胸,笑称“脑子里存有居民们的健康档案”。

吕云娥不仅助医,还会助学助困。她平时生活俭朴,但对于有困难的居民总是慷慨相助,先后与社区12个贫困家庭结为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资助生活费、学费,为受助者提供健康服务……在吕云娥的影响下,不少受助者主动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

吕云娥常常和家人分享志愿服务的快乐,并带动家人一起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吕云娥老伴吴章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也时常为社区有需要的孩子们义务补习英语。社区新建了图书阅览室,吕云娥和老伴立即整理家中藏书,捐献给社区。无论是社区建设,还是抗震救灾、疫情防控,只要有需要,她都第一时间和家人一起出钱出力,奉献爱心。她曾荣获2020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当年度全市唯一)。

这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黄思林载誉返榕。(市委文明办供图)

黄思林:能照顾爸爸是幸福的

6日下午,赴京接受表彰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黄思林返榕。捧着相关部门人员接机时送上的鲜花,一向爱笑的她笑得更灿烂了,“很荣幸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严以律己,做得更好,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带动身边人。我要把鲜花带回家,送给老爸。”

1995年出生的黄思林是闽侯县竹岐乡半岭村村民。1999年,她父亲摔伤导致高位截瘫,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7岁时,她母亲不幸离世。从此,照料瘫痪父亲的重担便落在年幼的黄思林身上。

黄思林勇敢面对生活,细致入微地照顾父亲。煮饭够不着灶台,她就踩着板凳上灶台。每天放学后,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回家做饭,先喂父亲吃饭,然后自己吃饭、完成作业,再为父亲擦拭按摩身体、清理卫生。就这样,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学习,坚持完成了初中学业。

初中毕业后,懂事的黄思林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因为上高中需要寄宿,父亲就没人照顾了。她开始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和父亲。“带父打工”的条件让她的求职之路屡次碰壁,她只能就近干一些饭店洗碗工、工厂搬货钟点工等工作。打工期间,她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给父亲按摩、擦身,接着煮饭、给父亲喂饭,然后用轮椅推着父亲出去散步,再把父亲送回家安顿好后出门打工。下班后她顾不上休息,又忙着给父亲煮饭、喂饭、清理卫生,夜里还要起来三四次为父亲翻身。

日子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黄思林到了适婚年龄,别人为她介绍对象,她仅仅提出一个要求——携父出嫁。黄思林的坚强与孝心吸引了善良的刘宜和。两人成婚后同甘共苦,共同承担家庭责任,黄思林也有了更多时间陪伴父亲。

如今,黄思林成功创业,在闽侯甘蔗街道西海岸摆了个夜间小摊,生意不错。记者了解到,黄思林晚上要出摊,现在租住的地方距离摊位较远,带着爸爸不方便,闽侯县委文明办了解情况后,着力协调相关部门为她申请保障性住房。

“怎么可以坚持这么久?”面对人们的疑问,她笑着说:“这不是坚持,能照顾爸爸是幸福的。”

黄思林曾荣获福州市道德模范称号,并入选“感动福建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