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正文

鼓楼:让我们的城区更加洁净

2018-03-21 10:56:06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鼓楼:让我们的城区更加洁净

  东街口周边路面干净整洁。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杨莹 李白蕾 吴隽 通讯员 彭辉 张勇

  4小时前,吸引超百万人次参加的“欢乐闹元宵”活动刚刚落幕;4小时后,现场及周边的大街小巷迅速恢复了洁净。这是3月3日凌晨,发生在鼓楼东街口的真实场景。

  超百万人潮,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鼓楼全力打造全省最洁净城区工作的一次实战检验。这场“大考”,鼓楼交出了高分答卷。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管理提出的重要要求,鼓楼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之城’的奋斗目标,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楼区委主要领导表示。

  做好顶层设计 补齐末梢短板

  7年来,鼓楼区城市管理工作综合考评连续在全市位列第一,其经验之一就是做好顶层设计。

  作为省会核心城区,鼓楼的城市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乎省、市对外形象。为此,鼓楼建立起由区委、区政府主导,主要领导牵头、多方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区、部门、街、社区”四级联动,统筹协调城市管理。

  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中的末梢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最见功夫。鼓楼区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小街巷管理条件差等短板,对标国内外一线城市先进管理做法,查差距、定措施、补短板,实行全区域无差异对待,一揽子整体推进。近年来,先后完成262个老旧小区改造、四大片区环境改造提升和740幢楼宇景观整治,提升改造达明路、卧湖路、善化坊等127条道路和小街巷,新改建公厕93座和57座环卫工人休息室,新建全省首座花园地下垃圾转运站,提升改造7个农贸市场、精简规范10个便民早夜市……这些都为鼓楼打造全省最洁净城区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城市宜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改革创新落细落实 洁净城区日新月异

  城市容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扮靓的。围绕“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精细化精致化、环境卫生长效化常态化”课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激发活力,全面提高全区环卫保洁工作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全省最洁净城区。

  ——率先市场化改革,促进道路保洁精细化。2012年,鼓楼在全市率先启动道路保洁市场化改革,去年1月又完成了第二轮改革。区环卫处副主任万乐勇介绍,两轮改革,提高了保洁标准和质量,提高了环卫机械化水平,也提高环卫工人的权益保障,道路保洁从单一的“一把扫把”作业模式变成了机械化作业全覆盖,工人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保洁时间及清洁次数大大增加。“去年起,区委、区政府决定升级道路保洁模式,辖区815条道路全部落实19小时保洁,并将清扫模式统一提升为清洗模式,实现无粉尘、见本色、‘席地可坐’。”

  ——率先开展“公厕革命”,打造城市精美“家具”。去年4月,鼓楼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厕长”制工作。“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担任总公厕长,区委、区政府领导和街镇班子人员每人包干1座公厕,按照酒店式标准,采取‘十无五有’措施,落实日常精细化监管,实现每座公厕‘牌子有名字、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把公厕打造成城市精美‘家具’。”区城管局局长吴端正告诉记者,他本人也是凤湖社区一座公厕的“公厕长”,“责任牌上写着我的名字,每天不去公厕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如今,鼓楼的公厕不仅洁净不臭,还在便民细节上不断创新服务,推出“第三卫生间”、公厕移动导航系统等。“可以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公厕,我们就做什么样的公厕。”

  ——率先取消垃圾板车,减少滴洒漏等二次污染。去年6月,为彻底解决垃圾板车运输沿途滴、洒、漏问题,鼓楼区开展了垃圾收运模式市场化改革,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全部取消垃圾板车的城区。“我们采取后压直运或置换垃圾桶的方式实施收运,工人不再需要长途拖行垃圾板车,二次污染明显减少。”区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说。

  ——借力信息化,实行“片长制”网格管理。鼓楼发挥“数字鼓楼”优势,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广“片长制”网格化管理平台,将市容、环卫、两违、建筑垃圾、市政等城市管理内容全部纳入“片长制”网格化管理范畴。“辖区69个社区安排了147名城管网格处置员,一人一机配备手机终端APP,形成内容全覆盖、区域全覆盖、高效便捷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

  这些改革创新举措,精准对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在推进实施中落细落实、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鼓楼特色的经验,不少已复制推广到全市乃至全省。

鼓楼:让我们的城区更加洁净

  大凤地下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设备安装完成。记者 池远 摄

  地面是座花园地下处理垃圾

  ——揭秘全省首座地下垃圾转运站

  设备轰轰作响、垃圾敞开处理、臭气四处弥漫……这是很多人排斥垃圾转运站的原因。记者近日来到位于乌山西路与西二环路交叉口的大凤地下垃圾转运站时,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地面没有任何垃圾处理设备,倒是绿化景观已粗具规模;下到地下二层,两套全智能水平压缩垃圾装箱系统已安装完毕,正在设备调试。“这是全省首座上花园下转运的地下垃圾转运站,预计下半年就能投入使用。”鼓楼区环卫处工作人员钟增良说。

  这里原先的垃圾转运站位于福州教育学院附中旁边,因为臭味发散,多年来饱受师生和家长诟病。“新建垃圾转运站势在必行,但这里是中心城区,土地稀缺,只能向地下要空间。”

  大凤地下垃圾转运站用地面积2851.2平方米,建筑面积2487.52平方米,比原先的转运站大了许多,日处理垃圾量也将从50吨增至100吨,可满足二环路沿线及洪山、南街、鼓西三个街道的部分生活垃圾转运。

  地下垃圾转运站是怎么工作的?臭气在密闭空间如何排散?“站里安装了负压抽风系统,可以实现负离子自动送风,每小时送风6次,实现空气置换。全密闭垃圾转运车辆在这里会经过喷淋、降尘、除臭处理;地下工作区为全自动化控制,能有效防止臭气散溢及液体溢出,还能降低作业过程中的噪声。”工作人员介绍道。

鼓楼:让我们的城区更加洁净

  何中明与妻子在街道打扫卫生。记者 郑帅 摄

  洁净城区离不开他们——

  “最美环卫工”何中明的认真与坚守

  16日上午11点,在狭长的后曹巷。环卫工人何中明拎着扫把畚斗,一边清扫路面,一边避让来往车辆。这是他当天对该路段的第三次保洁。

  何中明的妻子也是一名环卫工人,他们一起负责4条小巷的保洁。

  工作中,何中明发现一处工地围挡外又形成了一处小水洼。他立刻用扫把将积水扫开,随后弯下腰,徒手将垃圾捡入畚斗中。

  这个场景与那张让他“出名”的照片很相似。2016年,台风“莫兰蒂”来袭,为了尽快疏通堵塞的排水管道,何中明趴在湿漉漉的地面,将头探进下水道内,徒手清理垃圾。一句“我们也可以算‘福州’人了,自家人帮个忙是应该的”,让他收获无数网友点赞,获得了“最美环卫工”称号。

  在工作中,何中明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需要人手支援,他都主动报名。春节前,达明美食街开街,每日都吸引数以万计的食客涌入,急需补充环卫人手。此时,恰逢何中明在重庆的老母亲生病入院,何中明电话确认母亲病情后,决定先留下来帮忙。大年二十八到大年三十,何中明白天在自己负责的区域保洁,傍晚6点后到11点由妻子“接班”,他去达明美食街支援。直到正月初五,找到替工的同事后,他才和妻子请假回家看望母亲。

  何中明告诉记者,随着工作要求的提升,大家的工资也在增长,扣除医社保后,到手还有3000多元,不少同事都觉得更有动力了。“看着街道变干净,我们作为新福州人也开心,脸上也有光。不管春夏秋冬,我们都会坚守岗位,为洁净城区出力。”何中明说。

鼓楼:让我们的城区更加洁净

  法海路公厕内设有空调式除臭机。记者 郑帅 摄

  “最美公厕”的招牌这样擦亮——

  科技助力服务升级

  15日下午近4点,坐落于法海路与花园路交界处的公厕迎来人流小高峰。

  延安中学小学部二年级的学生吴秋语和同学因为常来,对公厕里刷脸取纸和自动冲水等智能化功能十分熟悉。只见她俩熟练地站在机器前,“刷脸”3秒钟后,取下纸巾,走入厕所。“这里比我们学校的厕所还干净,很香!”吴秋语说着,把手伸向感应水龙头,温水立刻汩汩地流了出来。

  卫生干净、空气清新、设备新颖,几乎每个来过法海路公厕的人都会为它点赞。“空气好,离不开这台自动除臭设备。”顺着保洁员何立志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台类似空调的机器,它每隔一段时间就往外喷“白烟”。“白烟”散入各处,也洒下阵阵花香。

  “除了自动化除臭、冲水和取纸装置,我们的第三卫生间现在使用率也很高。”记者看到,第三卫生间内不仅配备了婴儿护理台、带扶手的成人马桶,还加设了一个方便幼儿使用的小马桶。“法海路公厕的科技元素和人性化设施,现在也在区内所有公厕普及。如今,每座公厕每年管理维护费从过去的7万元提高到了12万元。”鼓楼区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再到被评为“最美公厕”的湖滨路公厕看一看。即便是下午4点,公厕里依然人来人往。

  “这里紧邻西湖公园,目前是全区人流量最大的公厕,平均每天有接近两万人次使用,而且老年人居多。”保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保洁员吴良其夫妇俩不仅能干,还非常热心,遇到老人需要帮忙,他们都会进去帮着扶一把。

  “他们做得很认真,厕所那么干净,真要感谢他们!”家住公园附近的杨阿姨出门晨练,总会经过这座公厕。她告诉记者,公园里晨练的市民都把吴良其夫妻的付出看在眼里,有人还专门送去了锦旗,表扬他们的热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