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娱乐新闻 >> 正文

《平凡的世界》今开播 导演:95%还原了原著

2015-02-26 09:42:22   来源:新闻晨报    【字号

□孙少安(左,王雷饰)、孙少平(右,袁弘饰)兄弟

  □孙少安(左,王雷饰)、孙少平(右,袁弘饰)兄弟

  新闻晨报2月26日报道

  今晚,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将在东方卫视开播。为了贴近原著,该剧无论是情节设计、人物台词、道具置景还是服装细节,都有着浓厚的陕北特色。演员们扎白羊肚头巾、说陕北话、饿着肚子拍戏,都是为了从形象、心理等多方面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民靠拢。导演毛卫宁告诉记者,电视剧表现了小说中95%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只对个别情节和人物做了删减调整,还原度极高。

  重造路遥笔下的“双水村”

  《平凡的世界》全程在黄土高原拍摄。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陕北和路遥笔下的陕北已经截然不同,毛卫宁说,这部剧1.2亿元的投资,大部分花在了场景重建上。

  为了找景,剧组去过陕北好几个县,包括绥德、靖边等路遥的家乡以及他生活过的地方,“在还原时代氛围上,我们花费了较大的资金和精力。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给反映过去年代的片子带来了空前难度,我们几乎重建了戏里的村庄和县城”。最后,《平凡的世界》在陕北神木县高家堡开拍,从2013年10月开始搭场景,前后花了近4个月,“有些场景有基础在,那就去翻建、修围墙,有些就是完全重建的。我们修了一个供销社、扩建了一个学校,故事主要发生地双水村,基本是再造的。我们甚至重新修了一段铁路、建了一段水坝及搭了一个被洪水淹没的城市一角,这些都是小说中提到的内容。还有煤矿,因为在真正的煤矿里拍摄太危险。有一场打枣节的戏,因为拍摄时不是产枣季节,我们在一片枣林里买了枣挂上去,美术置景比都市戏还花钱”。就连风俗也已经不一样,“逛集市、春节闹秧歌、村与村之间比赛,现在已经没有了。有一场孙少安结婚的戏,用的是当年婚丧嫁娶的习俗,现在也不这样了”。

  除了几位主要演员外,群众演员基本上都是当地人,“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当地人朴实的民风、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还保留着。那里每个人都知道《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可以看出小说的影响”。

  增加了更多“苦难”情节

  从原著中,大多数读者记住的都是弟弟孙少平,但对毛卫宁来说,如果电视剧仅仅展现孙少平个人的命运太过单薄,因而强化了田福军和孙少安这两条线,三线并进分别代表进城农民、农村干部以及留在农村的农民这三类不同群体。

  “孙少平唤醒了一代年轻人的奋斗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这类人群在今天得到了认同。然而在改编过程当中,我意识到孙少安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和农村、土地、宗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依然是今天中国所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还加强了干部田福军这条线,他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真抓实干,不空谈,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这3个主角在戏里有各自的内心动作,孙少平是为了‘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孙少安是‘摆脱苦难’,田福军则是‘改革’。”

  毛卫宁告诉记者,这样的改编其实才是路遥的原意,但读者往往关注孙少平而忽略了其他。“我们没有新增人物,只是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人物。按照艺术创作规律,我们明确了人物的追求是什么之后,需要按照抉择-行动-失败-胜利-突转-决战的线索发展,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命运段落。但是原著中有些人物,这一过程并不完整,比如孙少安和田福军,尽管他们也遇到了困难,但总体上还是顺利的,这样的话,他们的灵魂和原则没有受到考验,会减弱观众产生共鸣的力量。只有经历了重大挫折和失败、仍然不懈向前的人物,才能激励观众。我们研究了路遥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思路后,做了一些情节上的丰富。”

  毛卫宁也介绍说,路遥的女儿路远并没有过多参与到创作中,“她就是授予了改编版权,相信我们会按照原著去拍。她没有对我们提出什么具体要求”。

  >>>“少安”学说陕北话

  王雷:如今年轻人吃点苦都不算苦

  在剧中饰演哥哥孙少安的王雷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演像这个年轻淳朴、想法设法让一家人吃饱的农民。

  回顾拍摄过程,路遥纪念馆之行让王雷记忆犹新,“快杀青时,辗转到榆林,路遥的纪念馆在那儿,我觉得一定得去看一眼,就拿着我拍的片花进去了”。纪念馆很大,其中有一个区域是路遥的蜡像,旁边是他用过的书桌、钢笔,“蜡像惟妙惟肖,我觉得自己有点恍惚,我就问能不能走进那个区域,举着iPad放片花给他看一遍,因为前面有线拦着不让游客进。纪念馆的人先是愣住了,后来同意了,我举了4分钟,感觉他真在看,举完以后,我看纪念馆里的人都哭了,他们拍了很多照片,说要把照片也挂在路遥纪念馆里。临走之前,我还在纪念馆门口深深鞠了三个躬”。

  和剧中人物相比,王雷觉得自己一路走来太顺了,“起码在从艺的道路上,没有人干涉不让我干这个事儿。至于困难,我相信任何人都遇到过,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份事业,那些困难其实是很好的财富。好比没买车挤地铁苦不苦?挤不上地铁坐公交苦不苦?作为年轻人,我都不好意思说这叫苦。这点苦都吃不了,那还能干什么?”他说是理想让自己奋斗至今,“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出色的演员,为了这个理想我愿意一直努力。作为演员,最大的苦就是在演一部戏的时候找不到人物的状态,至于怎么过去,那就是尽可能体验生活,用走访村落、采访当地人等去靠近这个人物吧”。

  在剧中,身为东北汉子的王雷要说大量陕北话,“当地任何一个老乡、饭馆服务员都是我的语言老师,我是走到哪儿说到哪儿,一个字一个字去学,忽然有一天就开窍了。我们不是说那种很纯正的陕北话,而是陕北普通话,既有陕北的味道,又能让观众能听清楚、听懂每一个字”。

  >>>“少平”瘦身20斤

  袁弘:原先根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从古装剧和偶像剧中的“高富帅”,转变成从农村出来打拼的孙少平,平日里爱开玩笑的袁弘也严肃起来。为了贴近这个从小吃不饱饭的角色,他在拍摄中瘦了20斤,“他穿越到我的身体,让我整个人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他觉得演好没那么简单但还不至于太难,“我一直自信,认为自己是个什么角色都能演的演员,只不过之前没演过那么接地气的戏”。没想到,自认“理解剧本或是小说都还算快”的他,在理解角色时却遇到了障碍,“那个年代的小说我读过,影视作品也看过,想当然觉得能够理解他,可当我真正去演的时候才发现我不理解。我努力了,我让自己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生理上是环境很差、休息不够、每天都吃不饱,还要进行高强度的锻炼,瘦了20斤;心理上的压力是原著的影响力和观众的期望值造成的。在这样双重折磨下,我忽然就知道了原来书中的少平是这样一种心态,原先的我根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甚至对于悲剧结局,他也有过不理解,“以前看的小说都不是这路数,少平已经够惨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局?理解了这个角色之后,我才理解了路遥,因为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有时候你的接受是另一种抗争,你的接受需要更大的勇气”。

  这次拍摄经历,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幸福。“2005年我大学毕业已经开始演戏,我爸妈还让我找个单位挂靠着。可少平在1970年代,家里好不容易给他争取到做小学会计的机会,他却出去打工,这样的离经叛道需要多大的勇气!我觉得以前活得太轻松、太肆意、太随遇而安了,因为没有忧患意识。现在我一直告诉自己,没在逆境你就不知道拼了命地去做好一件事情是怎样的,其实你还能做更多。”

路遥

  路遥

  小说《平凡的世界》何以不平凡?

  “他作品里的冰冷,带给我们一种温暖”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永远伟大的世界。我呢,作为这个世界里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将永远把普通者的世界,当作我创作的一个神圣的上帝。无论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这是路遥自己对《平凡的世界》书名和内容的一种注解。从1988年推出三卷本至今,《平凡的世界》是国内图书市场无可争议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并影响了包括潘石屹、陈忠实、贾樟柯等在内的一大批读者。潘石屹更曾多次谈及小说《平凡的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主动为同名电视剧“代言”。

  潘石屹:“外面的世界”给我巨大鼓舞

  潘石屹自言至少读过7遍《平凡的世界》,并认为这是对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超越。“小说出版的时间正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它陪伴我一起度过了那段时间。小说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碰到的困难越大、考验越艰巨,你的进步与成长就会越大。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面镜子,我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记得小说中,孙少平说过一句‘我迟早要扒火车去外面的世界’,这句话也是我心底的声音,让我深受鼓舞。所以后来,每次在我人生比较低潮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心里比较沮丧的时候,都会读一读《平凡的世界》,它能给我力量,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我在很多年前,就把这本最喜爱的小说当做礼物送给我弟弟,我觉得每个年轻人都应该至少读一遍这部小说。”

  在8集纪录片《路遥》中,潘石屹则说:“在读路遥作品的过程中,你就体会到路遥并没有死,他活得很健康,活得很有力量,活得跟你非常亲近。从内心来说,感觉路遥就是自己的知己,就是自己的朋友。”

  贾樟柯:他带来的是一种人性上的沟通

  同样生于农村,并以农村题材作品受到认可的导演贾樟柯,也是路遥的忠实读者。

  在贾樟柯看来,路遥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人文主义者。“他写的是贫瘠的世界,但他的文学是高贵的。他(作品中)有一种强烈的对于普通人的认同,一种从个人角度来观察这个社会的角度的选择。对我来说,他首先是这样一个启蒙者,他让我有一种怀疑精神,对这个深信不疑的世界,开始懂得一点怀疑。他让一个县城里莽撞的少年,突然有了一点点思考的能力。”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展现的更多的是一个“苦难的世界”,而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故事的主人公们在生活的苦难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贾樟柯说:“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写民族集体记忆、书写民族集体忧伤的作家,他把横在我们面前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呈现出来,让我们作为读者,了解了现实的困境之后,就舒缓了,我们得到了一种温暖。路遥的小说里面有人性处境、现实处境的这种冰冷,而这种冰冷带给我们一种温暖,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当我们在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就没有那么紧张。他不是让你看完去说:哎呀,这个世界没救了,就此了断了吧。不是这种效果,而是说:哦,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明白了,那我们去各自想出自己的对策,我们生活下去。他带来的是一种人性上的沟通。”

  陈忠实:他刺激我写出《白鹿原》

  路遥的陕西老乡、作家朋友陈忠实披露:“路遥只用了10年就攀上文学高峰。他刺激我写出了《白鹿原》。”

  路遥比陈忠实晚生7年。1980年代,路遥连接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小说作品,尤其后者被改编成电影在全国引起轰动。接着他又写出《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达到个人文学事业的巅峰,1991年获得包括茅盾文学奖等在内的重要奖项。

  陈忠实告诉记者:“慢慢地,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我多次对别人公开表示,我很敬佩这个青年人。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心想,这位和我朝夕相处的、活脱脱的年轻人,怎么一下子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白鹿原》。”

  在陈忠实看来,路遥热切地关注着生活演进的艰难进程,热切地关注着整个民族摆脱沉疴复兴复壮的历史性变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和巨大欢乐,路遥并不在意个人的有幸与不幸,得了或失了,甚至包括伴随他的整个童年时期的饥饿在内的艰辛历程。因此陈忠实认为,路遥在当代作家中最能深刻地理解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人们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本身就是这个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一个人,却成了这个世界人们精神上的执言者,一次又一次裂变和升华,他的情感是充满血肉的情感。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破译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那深刻的现代理性和动人心魄的真血真情”。

  贾平凹:《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一度被冷落

  作家贾平凹与路遥关系也很亲近。2009年,路遥去世15周年时,他曾提笔写下了一篇怀念路遥的随笔,说自己15年里常常想起他。

  贾平凹在该随笔中,回忆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前后的遭遇:“想起《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一段时间受到冷落,他给我说:一满(一点)都不懂文学!想起获奖回来,我向他祝贺,他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的?我说:想啥哩?他说: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据悉,陕西的作家每每聚在一起,免不了感慨:如果路遥还活着,会是什么样子?这谁也说不准。但他肯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会干出许多令人佩服又咋舌的事来。

  在贾平凹的眼中,路遥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他关心别人,却隐瞒自己的病情。他刚强自负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儿女情长感情脆弱内心寂寞。路遥是一个有大抱负的人,文学或许还不是他人生的第一选择,但他干什么都会干成,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现在,我们很少能看到有这样的人了。”

  贾平凹当时还曾预言:“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画家)和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