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娱乐新闻 >> 正文

《星战7》中国式水土不服 时间差是关键

2016-01-14 14:44:58   来源:腾讯娱乐    【字号

  《原力觉醒》首映礼上的星战粉

  腾讯娱乐专稿(文/郑红 编辑/yiiren)

  1月8日凌晨,在北京和上海的部分院线门口,你会发现一群衣着奇怪的人们正在兴奋的排队,影迷们或许能认出他们的COS对象——《星球大战》中的人物。这些星战粉丝或者打扮成暴风白兵,或是手持光剑,《原力觉醒》的上映,对他们来说就是过年,甚至有粉丝已经包下第二天的IMAX场,连看三遍。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下文中称《星战7》或《原力觉醒》)在12月18日已经在欧美各国公映,上映不到一个月,影片已脚踩《阿凡达》拿下北美票房总冠军宝座,全球总票房也已超16亿美元,成为影史第三。

  然而和中国星战粉助《原力觉醒》拿到午夜场票房纪录第三名的火热相比,影片票房走势并没有划出像在欧美那样的美丽曲线,在这片全球第二大市场,纪录终结者没能解锁任何票房纪录。

  缘何席卷全球的星战热,在中国如此吃瘪?这是个有趣的命题。

  国民IP 美国最大的电影宗教

  《星战》首登大银幕,要追溯到1977年。三部曲以6150万的成本,搏回17.88亿的全球票房,堪称碾压式成功。近40年来,经过两套三部曲洗礼,以及电视、网络、碟片、衍生品不断的渗透、发酵,在美国本土,它早已成为一部电影圣经。

  有着旅美经验的脱口秀主持人黄西就回忆说,当时《星战大战:幽灵的威胁》1999年在美国上映时,“很多人看完都在骂”,但《克隆人的战争》《西斯的复仇》在2002和2005年陆续上映时,“那些骂过的人还是排着队去看”。

  “在美国,这是个现象级的电影,如果美国没有宗教,那《星战》就是宗教。”黄西如此定义《星战》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跳出电影范畴,《星战》之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勾连,也非其它影片可以比拟。《寻龙诀》导演乌尔善对此有过精彩论述,在他看来,“《星战》三部曲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热映,是跟当时的冷战状况有关联的。里面所隐喻的强权就是纳粹德国和集权的苏联。如果从政治角度去看《星战》,《星战》是政治立场非常美国化的电影,所谓的独立军,独立联盟,各民族同胞团结一起,反抗集权者,那是二战的重演。它其实是用一种太空科幻肥皂剧方式在表现他们自己社会所关注的主题。”

  文化层面之外,《星战》对美国的影响甚至涉及政治领域,1980年,当时的中国副总理耿飚率军事代表团访美,卡特总理就为他们放映了《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

  简言之,《星战》的辐射力,已经渗透进美国社会的各方各面。

  缺乏受众基础 前传票房不敌《哈利·波特》

  但在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后,《星战》跟社会、文化的链接,却远未能如此紧密。尤其在大银幕表现来看,《星战》系列并未表现出一贯的统治力。

  尽管早在1984年,中国首次举办“美国电影周”时,就展映过《星球大战》,但该系列的首版三部曲并没有在国内大规模上映的记录。大多数主流人群接触《星战》,还要从1999年在院线公映的《星球大战:幽灵的威胁》算起。

  虽然没有之前三部曲的打底,《幽灵的威胁》当时在国内上映后的票房成绩却并不算差,3300万的表现,仅次于《不见不散》的4300万,位居年度票房榜次席。

  但前传三部曲随后的表现,便一直处在往下走的趋势。2002年《克隆人的进攻》上映,4500万的票房仅位居年度票房榜第四。2005年《西斯的复仇》拿下7554万,在年度票房榜进一步滑落到第五。

  媒体人耿飏表示,自己成为星战粉丝,正是因为这拨三连击的影院观影体验。但他同时坦言,彼时他知道《星战》系列的影史地位,却是因为同期在国内上映的《指环王》。“当时听说彼得·杰克逊是看了《星战》后才立志拍电影,要拍三部曲,才有了《指环王》,这才对《星战》的地位有了一个具象的概念”。

  因为《指环王》而确定《星战》影史地位的体验肯定是少数个例,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星战前传三部曲以登陆院线的主流方式杀入内地市场时,正遭遇着《指环王》《哈利·波特》等新时代大片们的残酷竞争——《克隆人的进攻》拿下2002年年度票房第四时,排在第二、三位的,正是《指环王:魔戒使者》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5年《西斯的复仇》年度第五的排位前,《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高居年度第三。

  在耿飏看来,《星战》进入中国院线的时间实在太不凑巧。对抗《指环王》《哈利·波特》这些方兴未艾的同类粉丝电影有些“显老”,而且由于正传三部曲在主流观众中缺乏基础,“很多人都听过,但实际看过的寥寥”,所以“基本都将前传三部曲当特效大片看,并没有理解星战宏伟的世界观”。这一普遍现象,显然进一步影响了星战的圈粉行动。

  80后?5万粉?中国星战迷都是什么人?

  在谈到星战在国内的粉丝构成时,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开过一个玩笑。在《星战7》上映后,某影评人组织曾搞了个活动,其中有四个人给了差评,“一般来说,这四个人肯定会被网友骂死,但非常奇怪,没有一个人去他们微博骂他们,可见这些粉丝都是40岁以上的、非常理性的”。

  “都是40岁以上”显然是玩笑话,但对比《哈利·波特》等新生代粉丝电影来讲,星战迷的岁数普遍偏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追根溯源来看,星战文化首次进入国内,源于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小说。资深星战迷荡科长坦言,自己最早接触星战就是“1989年4、5岁的时候,看了《帝国反击战》的中文图书,印象最深的就是AT&T、尤达大师从沼泽里把卢克的X翼战机捞出来。我是深受星战故事和周边产品影响的一代,我相信像我这样的大有人在”。

  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其实流行过一段科幻热,只不过那时大家看得都是一些未授权的外国科幻小说,而剧情较为简单,充满了童趣《星球大战》作为欧美最著名的科幻电影,也免不了被中国的出版社多次改变成小人书、连环画,很多80后可能很小时候就接触过R2-D2和X翼战机,但真正看到电影,那还要等到VCD时代。

  如果说相关周边哺育了国内第一代星战迷,那么再往后推,90年代初期电视台译制版本,和各种相关录像带、VCD的传播,则算是星战在国内最大规模的一次被动圈粉行动。同样身为星战迷的宣传PYL就坦言,“我虽然是在影院里第一次接触星战,但比较认同现今最庞大一拨星战迷源于VCD时代的说法”。

  中国的星战铁粉一般聚集于像星球大战中文网这样的粉丝网站,站长陈弢在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采访时这样说到中国星战迷的年龄构成,“20岁到30岁,这个年龄层次最多。20岁以下以及30岁以上,呈逐渐的递减趋势。”这位31岁的金融从业者根据网站注册量估算,中国最“根正苗红”,沉迷与星战文化的铁粉人数大概是“5万左右”,他承认:“星战在中国非常小众,前传三部是中国人最早接触的,正传的三部毕竟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作品,太老了,对很多中国人、更喜欢画面的人来说,就觉得有点无法接受。”

  其实除了星战迷,《星球大战》系列的粉丝还包括一大批影迷们——对那些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盗版VCD和DVD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影迷来说,《星球大战》当然是电影世界最著名杰作,而几乎每一位在小时候或青年时期,观看过《星球大战》系列影片的影迷,大多会对这部创奇电影产生情结——在那个缺乏商业大片和科幻大片的年代里,《星球大战》是很多影迷看过最精彩、最纯真的科幻大片。

  也就是说,对中国观众来说,越早看到《星球大战》,就越容易成为星战粉,陈弢在《原力觉醒》首映礼上邀请了一位60多岁的星战迷,“是当年“文革”后最早出去的一批人,去的是香港,1977年在香港看的《星球大战》,是亲眼目睹了星战诞生的一个人,他当时就非常迷《星球大战》,一直到现在。”

  粉丝群不够低龄化的现象,就连迪士尼都注意到了。所以在《星战7》上映时,迪士尼邀请了鹿晗担任代言人,打开年轻观众群的目的,不言自明。

  《星战7》能否开辟星战在中国的新时代?

  虽然在圈粉运动中,星战在国内还处于一个奋起直追的状态。但随着《星战7》的热映,以及新三部曲的重启,该系列未来在中国的涨粉势头不可限量。

  在荡科长和PYL看来,相比同样是在新世纪重生的《星际迷航》系列,星战系列“更加浅显易懂、更加快餐容易上手”,有望通过随后的系列作品进一步吸纳更多的国内科幻迷及影迷。而从票房上来看,星战击败《星际迷航》这一直接对手已成现实——《星际迷航:暗黑无界》2013年在国内票房不过3.54亿,这个数字已经不敌《星战7》。

  但放在同样的粉丝电影中来对比,星战系列任重道远。耿飏对此就颇为无奈地表示,“《阿凡达》之后,中国观众都被培养出看好莱坞电影就要看特效看3D的粗暴观影习惯,所以《变形金刚4》尽管烂出天际照样刷了20亿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