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坊巷故事 >> 正文

观巷里竟然有一处恋人向往的结婚圣地!

2017-08-09 10:38:32   来源:鼓楼新闻网    【字号

  福州市区于山北麓和法海路之间有两条僻静的小巷宦贵巷和观巷。

  当人们漫步在两边斑驳高墙之间,倘佯在新改造的小路上时,耳边传来悠扬的晨钟暮鼓,此情此景,正合观巷一人家门口的对联:

  “屋傍于山合仙气,路出观巷带雨幽。”

  于山北麓修复工程效果图

  1、宦贵巷

  宦贵巷缘何得名?

  关于宦贵巷得名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相传宋朝时胡文柄、胡文炜兄弟登科,立登云坊。后多有经商致富者在此置业,这些人发财后希望后代能读书致仕,走官宦仕途,光宗耀祖,故取“宦贵”为巷名。

  另一种说法是清末,洋人基督教会在隔壁观巷创办格致中学,所聘洋教师多住在该巷。地保在登记洋人通讯地址时,将其写成“番鬼巷”。洋人发现了,认为此名对他们有鄙视和侮辱的意思,打了一场官司,故取“番鬼”福州话谐音“宦贵”代替,了结了官司。

  宦贵巷9号黄氏古民居最具特色

  宦贵巷宽2.5米,原来长75米,有12个门牌号。宦贵巷内房屋多数为清代、民国建筑,深宅大院。宦贵巷5号不知为何人房产,解放后被政府接收,驻扎一个公安民警分队。后来民警分队撤走,改成市直机关宿舍。

  过了6号巷子朝东转90度弯,走到尽头7号,与法海寺西边门相通,这里原来是法海小学操场,法海小学教室在法海寺里面。1959年,法海小学迁到学院前路,在操场盖了一些简易的砖瓦房,安置从棚户区迁来的居民。

宦贵巷9号黄氏民居 

  宦贵巷中最具福州传统民居特色的是9号黄氏古民居。传说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后转手至茶商黄梅丞,称黄厝,1992年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厝主建筑前后二进,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双坡顶。

  一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两旁披榭,中为铺着整齐石条的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驼峰、斗、拱、托等均精雕细刻。大厅中间是六扇推光漆、红底、贴金插屏门,窗槛漏花采用镂空精雕博古图案;八扇门窗皆用红木精制,门上花槛用黄杨木树根雕刻。

  二进前有天井,后有披舍,中间为三间排厅堂。东间小花厅由花园、客厅、假山、鱼池构成。花厅北面有圆月门,门外有六角半亭、四角半亭各一座;园边三面环廊,上有雨盖,旁有美人靠,园中栽种各种名贵花卉。园南为三开间客厅,上有装着大玻璃的横窗,窗框下为楠木壁板。厢房两壁的门扇、壁扇、门、窗、漏花,全是楠木制作;十二扇壁扇上各有一幅名画,配诗词。客厅后庭有假山、洞府、鱼池,布置井然,独具特色。全院有7口水井,位为北斗星座,称“七星伴月”。

  2、观巷

  毗邻宦贵巷 旧名“仙迹境”

  出宦贵巷往东走二三十步,拐进鳌峰坊,抬头向右望去,只见门眉上写着“神爱世人”的观巷基督教堂立在两条小巷的岔口上。左边是观巷,右边通观巷支弄。原先观巷与鳌峰坊间相距十几米,后鳌峰坊扩路改直,路口向西移了几米,将观巷口切了一段,观巷成了鳌峰坊的侧巷。

观巷古莲寺

  从鳌峰坊拐入,沿观巷基督教堂左边前行七八十米,接着五六个直角拐弯,穿过青莲寺右边小门,豁然开朗,透过翠绿的树枝,于山兀立在眼前。翻过于山,东边是五一路,南边可到古田路五一广场。登山半路右侧的一小门通太平巷,接新权路。

  观巷旧名“仙迹境”,通于山,于山又名九仙山,山上有九仙观,观巷由此得名。小时候,笔者常看到有人端一张小凳子,凳子上插几支点着的香和红纸写的状子,走几步放下凳子,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再端起凳子,走几步磕个头。老人说,这些人因家里有难,要到于山天君殿许愿,为表示虔诚,要从家里一路磕头去的。

  如今,观巷里来往的人,不是到于山游览观光,就是去锻炼身体,时代进步了。

  观巷基督教堂有百年历史

  观巷与宦贵巷之间有一小巷叫观巷支弄,把两个巷子连起来。观巷支弄中多数门户是宦贵巷住户的后门。

  观巷基督教堂原名刘公纪念堂,有130多年的历史。美国公理会于1881年创建,后来,为纪念刘孟湜牧师,信徒刘谦安捐款扩建,1916年改名为刘公纪念堂。“文革”停办,1992年重新开放,名为观巷基督教堂。福州格致中学始建于1846年,是西方教会在我省创办的最早的中等学校,曾更名福州市第五中学,1992年恢复为福州格致中学。

  “于麓山馆”见证七十载历史风云

  观巷深处有一中式双层砖木结构的“于麓山馆”。

  据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任仲泉所著《炉边谈故》记载,“于麓山馆”为原闽中地方军阀卢兴邦的参谋长杨愚谷于1929年建。其中有“受山迟月之楼”、“拜月亭”等。空地种有荔枝、龙眼、枇杷、秋桂冬梅及各类花卉。一年四季满园红紫,吐艳争芬。还有许多盆景,为“于麓山馆”增添风采。

  大门上方书有“于麓山馆”,两旁对联:“颇思剥琢来知己;自署流庸作寓公。”看来,杨有退隐的意思,山馆建成不久,他即为蔡廷锴将军所杀。杨愚谷曾是个民主斗士,却当了地方军阀的狗头军师,死于非命。

  1946年“于麓山馆”转到任仲泉先生手上时,盆景已被拆光。如今,经过近七十年的风雨,“受山迟月之楼”变成大杂院,“拜月亭”也颓败了,门口的屋名和对联“文革”中被凿掉,只有百年玉兰树从厨房顶穿出,木莲花树、荔枝树、桂花树、梅花依然春华秋实,让人想起“于麓山馆”曾经的幽雅。

  随着福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景观改造工程的实施,宦贵巷和观巷也受影响。

  如今,宦贵巷的西半边被翰林院小区占了,剩下东半边的1号到9号五个门牌(新门牌,单号);观巷的东边也盖起了小区,只留下头尾几家住户。

  希望不要让我们的后辈子孙翻旧版的《福州方志》,才认识他们先祖曾住过的宦贵巷和观巷。

文字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