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玩转鼓楼 >> 正文

鼓楼区鲜为人知的古迹考

2018-06-19 10:39:04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湖东路车道旁的两株大榕树

  福州著名乡土作家张传兴生前曾问笔者:“现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院址(湖东路118号)在古代是什么衙门?”我当时答不出。2017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先生也问该问题,并把它列入《冶山史话》一书的提纲中,即第二章文物遗迹的其中一节“武官衙门遗址”。到了2017年底,此书正式出版以后,我一看,其分工撰稿者仍未把这一节内容具体写上。因此,我才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答案来。此外,亦兼述另一处读者感兴趣的鼓楼遗迹。

  清代督标中营副将署

  今省社会主义学院院址的大门口,有两株对称的大榕树(现在湖东路的车道旁),十分壮观;其院内也有两株,充分呈现出古代衙署的大气派。这似乎为现存它署所少见,令人刮目相看。

  我找出清末同治年间的福州老城区地图:在城隍街以东有个较大的衙门,却因地图的质量太差,费了好大的劲,才看清标注的是“中协衙门”。我在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的“城隍庙”条下看到:“庙之南为城隍街,折而东通贡院前街。左一径称城隍崎,下亦通督中协署。而又自督中协署东偏曲折,而达于仪门之左,会于鼓楼前。”文中的“督中协署”,即是老地图中的“中协衙门”。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之前,老城区因为民房密集,少有大街,小巷曲折而量多,这是今人所难以体会到的。因此,才有上述交通方面那么复杂的记载。

  “督中协署”的全称是“督标中营副将署”。据民国陈衍《闽侯县志》“卷六·公署”记载,“督标中营副将署在贡院西”“督标水师营参将署在南门外”“抚标左营参将署在南营”。又据该志“卷五十·兵制”“清”的部分记载:“总督闽浙军务标下:中营、左营、右营、水师营(雍正九年题设,驻扎南台)。巡防讯地(上自闽县南台大桥沿江一带水面,下至闽安镇金刚腿海口上)。”“巡抚福建军务标下:左营、右营。巡防讯地(左、右两营轮拨)。”这说明了几个问题:督标是直属于闽浙总督指挥下的武装力量,有水陆二路。抚标是直属于福建巡抚指挥下的武装力量,其仅有陆路。最为重要的则是指出了督标中营副将署,是“在贡院西”,不仅与清代老地图吻合,也侧面指出“《闽都记》:都督府,在将军山之西,指挥钱贵宅。后创军器局,又为清军御史府,称东察院。明嘉靖四十三年,总兵戚继光建牙于此。委巷内建坐营司。按当即今署地(《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的‘督标副将署’)”中部分内容存在失误。将军山即冶山,督标副将署“在贡院西”,而不“在将军山之西”。正因为古人也有笔误的时候,让今人数十年来找不到“北”。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建衙于此,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至于“委巷内建坐营司”,这绝对不是林则徐出生地东边的“左(坐)营司”。在古代,福州并非只有一个坐营司。至于“东察院”,陈衍《闽侯县志》“卷六·公署”中的“废署(附)”“东察院”条下记载:“在布政司东,初,创军器局于此,其后,局徙于府治西,景泰三年,重葺为使馆,后遂为清军察院。”

  未见西门城楼老照片

  近年,不少福州老照片从境外陆续回流。我们现在已能从回流的老照片中,清晰地了解到清代福州南门城楼的原貌,但始终未见西门城楼的老照片。明王应山的《闽都记》“卷之九·郡城西北隅(侯官县)”则说:“通仙门,今城西门也。以梁时王霸升举,故名。数堞巍峨,甲于七门。匾曰‘海滨邹鲁’。重关中,有义勇关武安王祠(注:即清代的关帝庙,文革后,已迁至鼓楼区博物馆大门口的旁边)。”

  福州城墙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屡经毁建。其最后所修建的明清府城,是驸马王恭于明初洪武四年(1371)重砌的石城,下垒以石,上甃以砖。明清的福州府城,七个城门均有瓮城重关。清福州府城内,宣政街(今八一七北路北段)与南街,以东归闽县管辖;宣政街与南街,以西归侯官县管辖。清康熙三十年(1691),总督郭世隆重建西门、南门二城楼,并把西门城楼的“海滨邹鲁”四大字匾,易为其手书的“雄视上游”四字。清郭柏苍的《竹间十日话》“卷五”曰:清“雍正二年(1724),奉旨建闽县节烈祠于南门瓮城中,侯官节烈祠于西门瓮城中”。从上述记载可看出:南门与西门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是超过其它五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