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玩转鼓楼 >> 正文

福州古榕之最

2020-08-07 09:57:51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福州古榕之最

  裴仙宫“第一古榕”

  文献记载最早的古榕

  清代福州学者郭柏苍(1815-1890年)在《闽产录异》卷三中记载:“榕,或作槦,言其

  连蜷樛结,不中梓人也。”榕树是福州特产,“雄者须垂地,复成树”。

  “冶山旧有古榕,传为汉时物(相传老榕其上有奇楠香),其干淡白,枝条亦萧疏。道光初,风折而枯,其木焚不生焰。”这条史料记载在今鼓屏路之东侧冶山上,可见这株古榕当时的树龄就有两千多年之久,如果活到现在,可称为全国最古老的榕树。

  最早记载的“榕城”

  最早的“榕城”记载并非从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开始,而是早在唐末五代时就已经出现这一别称。福州福清县人翁承赞在他的一首诗的题目中,就出现“榕城”二字了。他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受诏回福州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离开故乡时,王审知为他饯行,翁承赞写下了《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翁承赞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中进士,任京兆府参军,累官右拾遗,户部员外郎等职。904年出使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后,被王审知任为相,劝王审知建四门学,发展福建文化。这样看来,福州别称“榕城”跟张伯玉无关,而是更早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唐代。

  最早地方志的

  古榕记载

  南宋名臣梁克家(1126-1187年),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担任福州知州。他在任上,积极搜集当地人文、物事、风俗、掌故,编纂成福州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三山志》。在该书卷四十二“土俗类”中,记载有关榕的篇章:“槦,州以南为多,至剑、建则无之。”“以其臃肿不中绳墨名以,或曰其荫覆宽广,宜以榕名。”

  庆历中(1041-1048年),王守逵诗云:“清阴随日远,翠影共烟浮。物荫均荣贱,安人异品流。幄帷临大道,冠盖俯高楼。避暑疑无夏,当风别等秋。”熙宁中(1068-1077年),程大卿师孟多命植此,自为诗云:“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重栽木万株。试问国人行往处,不知还忆使君无?”

  这段史料一开头就说榕原名“槦”,带有贬义。有人认为这种树不会结果,体积又很臃肿,不能作为家具,所以在“庸”字旁加“木”。诗文中还提到在熙宁年间,程师孟在临离任时,也在福州重栽榕树万株。

  最早记载的道士植榕

  《三山志》卷四十二“土俗类”载:“元祐中(1086-1093年),道士颜象环,自东门植榕抵铁塔,康山之巅。”陈傅赠诗云:“初与田蔬一样平,一千年后插天青。行人息荫凉风下,应说栽榕道士名。”这则文献说明早在九百多年前,庙宇道士颜象环就在东门一带广种榕树,至今在康山还能看数百株上千年的古榕。

  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下“郊坰第三”记载,康山的那棵古榕有灵,当地人建庙,取名“灵树庙”。“俗称泰山庙。神赵姓,名时畴,宋金紫光禄大夫宾之孙也,元泰定间卒。郡人立庙祀之,里有乔木甚著灵。”

  最早发动群众广植榕

  据清代福州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福州旧产榕,故有榕城之称。宋英宗治平中张伯玉守福州,编户植榕。熙宁以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这说明北宋以前福州的古榕多是天然野生的。福州太守张伯玉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亲自发动群众按户种植榕树,到了熙宁年间(1068-1077年),也就是仅十多年后,福州便出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阴凉葱绿的景观。

  张伯玉离任后,程师孟接任,又重栽榕树。据《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中“人口民族图组”记载,北宋时福州人口(户)为94470。由此可以推算,如果当时每户种植一株榕树,那么当时福州城里的榕树数量会达到九万多株。

  福州最奇的榕银桥

  在福州市长乐区珠湖山麓,有一座桥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桥长一丈、宽六尺,南端有一棵古老的大榕树。树上有两条垂下的须根(学名叫气根),正好攀沿着桥栏一直伸长到桥的北端。于是人们便给这座桥取名“榕银桥”。由于古榕盘根错节,上面浓叶遮天,夏天十分阴凉,好比古代武陵桃源。所以当地一位诗人陈澍霖为此题了一首诗《过榕根桥》:“桃花历乱日初西,细草萌芽绿未齐。几曲泉流山麓绕,俨然人过武陵溪。”让人赞赏古榕旺盛的生命力与形成的天然景观。

  藏于小巷的“第一古榕”

  在福州市鼓楼区肃威路小巷里,有株生长在千年古庙裴仙宫里的千年古榕,至今仍然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成为该宫的镇庙之宝、活的文物。

  该宫始建于北宋英宗年代,是为纪念行善积德、修道成真的周简洁而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1998年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期间到该宫视察参观。原省委书记处书记、原省政协主席伍洪祥亲笔为这株古榕题写“榕城第一古榕树”并刻碑。裴仙宫还于2005年举办了福州市首届榕树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