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看不见垃圾 闻不着异味

我市将建13座城市管理综合体,让垃圾转运站“隐身”

2020-11-25 10:09:30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看不见垃圾 闻不着异味

花园式乌山西城市管理综合体。本报记者 池远摄

本报讯(记者 莫思予 通讯员 许流钦)在人们印象中,总是把垃圾转运站与“臭味四溢”“污水横流”联系在一起。记者从市城管委获悉,我市正积极推进13座城市管理综合体建设,让垃圾转运站“隐身”在地下,实现看不见垃圾、见不到场所、闻不到异味。

19日上午,记者来到乌山西路与西二环中路交叉路口西南角。这里草木葱郁、彩花点缀,俨然一座清幽的街头公园。一辆小型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驶入,却很快不见了踪影。原来,掩映在树荫之中的正是鼓楼区乌山西城市管理综合体,一天可以转运80多吨生活垃圾。

循着垃圾转运车的路线,记者来到了地下一层。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停在湿垃圾专用机位前,卷帘门自动感应升起,满满一车厨余垃圾倒入了卸料口里,喷淋设施开启除臭功能。“这些垃圾倒入了地下二层还要进行压缩,再由8吨勾臂式垃圾运输车运送到红庙岭处置。”佳好佳(福建)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鼓楼生活垃圾清运项目经理张立表示,作业全程实现自动化控制,能有效防止臭气溢出。

大凤垃圾转运站升级为乌山西城市管理综合体后,具有运距近、转运快,占地少、环境美,新理念、新工艺的三大特点,还新增了宣传长廊、宣教屋,显示屏、宣传册、桌椅及手工作品等一应俱全,集功能性、美观性、知识性、宣教性于一体。

“城市管理综合体离居民区近,可以减少垃圾滞留时间,确保周围居民生活垃圾达到日产日清。转运设施和环保设施都‘藏’在地下,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又美化了环境。”张立介绍,综合体还同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接,实现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

这样的城市管理综合体,福州市计划建设13座,并逐步淘汰设施陈旧、日处理量少、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小型转运站。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管理综合体将严格按照“看不见垃圾,见不到场所,闻不到异味”标准建设,采用全(半)地下式建筑结构、屋顶花园式设计和全面绿化,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同时还要引入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设备及工艺,保证垃圾高效压缩转运的基础上,实现对周边环境的“零负面影响”。

目前,已有2座城市管理综合体建成,2座在建,其余9座由各区按照PPP模式推进,正陆续开展可研、项建书编制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