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鼓楼新闻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2021-06-29 17:50:34   来源:海峡都市报    【字号

“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水是城市的血脉,四通八达,清幽洁净的水系会给城市带来旺盛的血气,血气足,城市自然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

夏日酷暑来临,灵动的水体,赋予福州人阵阵清凉。守护城市山水格局,福州人源源不断地获得生态福利,并流传下“七蹓八蹓,不离福州”的谚语。

今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山郊野公园,他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山郊野公园的祈福台上,远眺之处,正是西湖左海。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福山郊野公园祈福台

福州西湖不仅是“城市会客厅”,也是城区水质的“晴雨表”。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就亲自擘画并前瞻性地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

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嘱托,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党的十九大之后,福州更加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改革创新、综合施策,举全市之力打好新时代治水攻坚战。2016年以来,福州全面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从“重建轻管”升级为“建管合一”,在全国创新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让水更“听话”。在主城区44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的同时,实现内河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沿岸的路通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为福建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生态文明实践的范本。

“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中国宜居宜业城市”、全国十大“大美之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场……在进行内河治理的生态文明实践中,一项项国字号荣誉,花落福州。这些荣誉,是对福州完成生态文明答卷的一种肯定。

从“脏乱臭”到“清畅美”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晋安河两岸灯光串起步道,宛如两条银色的丝带

福州是一座山水之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城区河网密布,水巷蜿蜒,共有内河107条、支流49条,总长244公里,汇水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国内水网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福州的内河环境受到了破坏,城区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严重困扰了市民生活,也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重点整治的方向。

●流花溪

位于仓山区城乡接合部,上接横江渡,在湾边水闸汇入乌龙江。

回忆起2016年入场整治流花溪时的场景,福州市水环境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原流花溪整治项目有关负责人陈白感触很深:“流花溪沿岸有不少违章搭建,污水直排河道。”

如今,经过综合治理的流花溪,莲叶田田,荷香沁鼻,甲天下榕,郁郁葱葱,小桥流水带来精致的江南园林风情。

●晋安河

全长7公里多,贯穿晋安、鼓楼和台江三个区,每天都有游船伴随着清风往来于河面。

福州市内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炜东回忆,2017年晋安河进行清淤和改造,计划投用游船,很多市民不相信晋安河能通航,“那时候的河道满是淤泥,水位无法得到调控,行船难度极大。此外,废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导致河道异味、蚊虫肆虐,也影响了游船观光体验”。

2019年,晋安河完成全面整治,福州市也开通晋安河游船一期项目,春季的黄花风铃木,夏季的榕荫,秋季的美人树,冬季的福建山樱花,游客在游船上可以感受城市一年四季的脉动。

●西 湖

白天,从开化屿到左海的游船络绎不绝;夜晚,水墨夜西湖的夜景灯光令人沉醉。

福州市西湖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廖昌福记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对西湖进行了多次大小整治,并且定期清淤,但一些区域还是会收到游客关于黑臭的投诉。“西湖左海在2019年实现了五通,水质改善,投诉少了,我们也可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提升公园的服务品质上。”廖昌福说。

西湖保卫战到内河攻坚战

谈起福州内河水系生态环境的蝶变,还要从西湖治理说起。

2001年1月6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看到《海峡都市报》头版《西湖在哭泣》的调查报道后做出批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西湖的污染必须得到根治。我们不仅要还人民群众一个秀丽的西湖,还要把西湖建设得更美好。”批示之后,西湖启动了新一轮的整治。

在西湖的整治方面,引水冲淤、截污补水、生态治理,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将西湖治理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福州西湖已成为一张生态名片

水陆统筹整治 树立西湖范本

2014年5月,西湖周边污水管破裂,大量污水进入公园;2015年夏,西湖柳堤周边蓝藻暴发;2016年夏季,不少市民反映北湖岛的沉淀池散发大量异味……偶发性事件接连出现,福州市委市政府在2016年的国庆节后,打响了新一轮的西湖保卫战。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就水治水”无法实现最佳效果。福州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宸熠说,福州市在这次治理中,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坚持水陆统筹、整体推进、标本兼治,从系统工程角度实施综合性治理。他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解决西湖水质问题,不仅仅是在西湖进行清淤,还要把上游的梅峰河、屏西河、铜盘河和下游的白马河纳入整体治理,需要各级建设、水务、城管、园林部门一同协作,落实各自的责任。”

整治西湖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攻坚。时任鼓楼区区长的朱训志坦言当时整治的压力:“西湖上有12栋水上别墅,它们建于上世纪90年代,均未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桩基深入湖底且侵占湖体,污水直排。”根据治理方案,朱训志和同事们每天上门排查污染源,做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并通过不间断联合执法,不到29天,总面积1.1万平方米的房屋完成征迁。如今,这片区域不但没有了污染源,还建成福州西湖的新地标——西堤春晓。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西湖上白鹭觅食

“卷地毯式”攻坚 创造“福州速度”

2010年,习近平同志来榕考察时指示:“福州要突出山水主题,加强内河整治改造,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

福州西湖整治是内河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范本。

从2016年开始,福州市成立了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并设立了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及7个分指挥部,每周召开例会。过去福州的内河整治和管理,是“九龙治水”格局,涉及多个管理单位。那一年,福州在全省首创组建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整合市建委、水利局、城管委等涉水部门及其下属5个管理单位,集成防洪、排涝、调水、除黑臭等功能,统筹调度全城上千个(条)库、湖、闸、站、河等,构建“多水合一,厂网河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一套预案、统一调度,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日常工作效率。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白马河两岸步道全面亮化提升,五光十色的树影倒映在河面上,美轮美奂

在明确了责任和分工之后,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运用“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冲锋在前、干部一线攻坚。通过一线工作法,福州只用3个月时间,就拆除改造了沿河旧屋区183万平方米,创造了水系征迁的“福州速度”。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晋安湖公园湖水清澈,波光潋滟

当时,“卷地毯”这个名词,在各个部门中流行,这是一种集中攻坚的模式。时任福州市园林中心绿化处副处长的王永强记得,当时组建了6个“卷地毯”攻坚小组,改变传统项目施工的“串联模式”,将房屋征迁、管线迁改、水体治理、道路改造、园林绿化、景观提升等各项工作高度整合、立体作业,最多时18个部门同步攻坚,400多个工作面同时开工。

“内河整治,还需配套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按照常规计划,很多城市一般需要7到8年时间,没想到在福州仅仅3年就基本完成。”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宸熠感叹。

三分建七分管 推广双河长制

在一条内河完成整治,并进行景观建设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桌面上。

“水体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像晋安河、白马河、东西河这样贯穿市区的河道,日常管理维护不可或缺。除了依靠内河自净能力,还需要全员守护。”市城乡建设局内河处主任王曦介绍说,福州的内河不仅有属地的网格化管理,还有专门的内河巡查队。按照要求,巡查队员每天步行“丈量”内河,每天下午5点30分,他们上报巡查情况,每隔3天,核查违规情况是否整改到位。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浣花溪呈现一派精致的江南园林风情

近年来,福州建立并完善了内河名录制度,每条内河不仅有自己的“身份证”,还配备了“政府河长”和“企业河长”,主要内河的“政府河长”由各区主要领导担任。

在守护的过程中,有不少“看不见的工程”和“黑科技”,包括无人机航拍巡查、CCTV探测管道、排水口全面登记造册等。现任鼓楼区委书记、区级总河长、西湖湖长朱训志感慨道:“内河治理,是‘一盘棋’治理,‘清单式’项目管理、‘卷地毯式’集中攻坚、‘标准化’质量管控。这种工作模式,让我们的内河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也大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一张蓝图绘到底 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福州西湖之变,到内河之变,持久的治水、护水,回馈给福州人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清流,还有傍水而居的幸福。

“70后”的张碧华是一名长跑爱好者,6年前在西湖晨跑时,西湖给她的印象是水体发臭,有时还会冒泡,“这几年看不到了,味道也没了,整个环境焕然一新”。

武术教练黄武平日常会去陆庄河边传授太极拳,“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环境,有古树、古桥,庙宇也被保护下来”。黄武平感叹,陆庄河经过一番整治,不仅水清岸绿,还腾出了健身空间,沿线所见皆是美好和幸福。

幸福不止于城市。2018年福州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因村施策 分型打造”,更多村民受益,更多游客畅享,也让更多村庄持久美丽。截至2020年底,福州已有1792个乡村走上各具特色的“美丽道路”,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初级版”全覆盖。

水清岸绿 大美福州——福州内河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内河巡查员在梅峰河查验水质

生态优势成了发展优势。“十三五”以来,福州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连跨5个千亿元台阶,202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全市森林覆盖率、重点流域水质、空气质量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获评全国十大“大美之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福州的奋斗目标。眼下,新一轮治水再次上路——强化污染源防治,实施14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26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落实“政府河长+企业河长”双河长制,建立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还是按照当年的16字方针,推进湖、河整治。”福州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宸熠说,福州还将加强数字化建设,实现以“天地一体化”监测、大数据分析、自动化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智慧管理,实现从“治水”到“智水”。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福州的宝贵财富,我们将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的创新理念、重大实践,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奋力谱写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新篇章。”福州市有关负责人说。